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互联网 > 新技术从源头防堵信息泄露 央行下月推行“支付标记化”
来源:互联网/编辑:IT世界网/时间:2021-12-07
在手机上看扫一扫进入手机端
近年来,银行卡被盗、电信诈骗案件频发,信息泄露成为支付安全风险的源头。
11月22日,多家支付机构人士向记者透露《每日经济新闻》,央行11月9日发布《中国金融移动支付 支付标记化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行业标准的通知,强调从2016年12月1日起全面应用支付标识技术。
同时,记者注意到,上述《规范》也提出了支付标识技术的基本框架,并规定了支付标识技术应用的系统接口、安全性、风险控制等要求。
今年7月,央行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自2016年12月1日起使用支付标识技术。
根据要求,将于本月底实施(支付标记)。一位来自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人士坦言,“现在大家基本都实行这个标识,防止信息泄露。”
不少支付方也表示,标记流程有利于降低敏感信息泄露风险,保障交易账户安全,其公司已完成或正在进行支付标记技术改造。
部分支付机构正进行技术改造
从下月起,所有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将全面实施支付标识技术。
11月22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多位付款人处了解到,他们收到了央行发放的上述《规范》。
记者获得的《规范》要求各商业银行、支付机构、银行卡清算机构严格执行《通知》,从2016年12月1日起全面应用支付标识技术,从源头上有效防范支付安全风险。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早在今年7月,央行就发布了上述《通知》号文,要求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和银行卡清算机构加强对支付敏感信息的内控管理和安全保护,并从12月1日起全面实施支付技术标记技术处理数据。
“收到央行《通知》后,我们第一时间从技术层面对持卡人和商户的敏感信息进行了标注,其中敏感信息涉及持卡人层面的卡号等信息,以及商户层面的业务操作信息和身份证号。目前,所有技术变更已经完成。”乐福支付相关业务负责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强主动风险管理,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术应用于风险监测和防范。
上述第三方支付机构也表示,“其实我们几乎都做了(支付阅卷),现在可以重新优化。”
另一位收到上述《规范》的支付机构人士也坦言,“目前我们正在按照监管规定研究实施方案,并配合各合作银行进行技术改造。”
记者注意到,早在2013年,中国银联就启动了支付标识技术和产品实施的研究,以及系统开发测试、产品试点应用等。
此外,记者《每日经济新闻》还了解到,今年7月,中国银联发行了《中国银联支付标记化技术指引》,说明了发行背景、技术方案、典型应用场景以及对持卡人、商户、收单机构等的影响。
从源头遏制信息泄露
近年来,支付信息泄露、银行卡被盗等风险事件时有发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监管部门推广的支付标识技术无疑是从源头上阻断信息泄露的重要途径之一。
所谓支付标记技术,是国际芯片卡标准化组织EMVCo在2014年正式发布的最新技术。原理是用代币代替银行卡号进行交易验证,避免卡号信息泄露带来的风险。
上述《规范》表示,“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等。已逐步在移动支付服务中引入支付标记技术,以保护敏感支付
那么,持卡人使用支付标记技术后,能否避免信息泄露?
此前银联的分析指出,采用支付标识方案后,商户可以将主账户的PAN信息替换为“支付标识”,支付标识可以限制在商户下单独使用,消除了相应的风险。
上述乐福支付相关业务负责人也向记者《每日经济新闻》分析,标记流程有利于降低敏感信息泄露风险,从而降低用户遭遇欺诈交易的概率,技术改造将为公司商户和持卡人的财务安全增加保障。
丰瑞祥富宝营销总裁李自健也表示,未来五年,移动支付规模将逐年快速增长。在此期间,各种风险事件会不断呈现,尤其是假卡导致的被盗损失,不仅会让用户遭受经济损失,还会让用户失去对银行和支付机构的信任。实施支付标识的意义在于防止信息泄露,从源头控制和政策监管上防止风险事件的发生,推动行业积极创新,确保交易账户安全。
但李自健告诉记者《每日经济新闻》,各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在实施支付标识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控制准入企业的信用资质和应对风险事件的控制能力。同时,还需要注意数据返回的延迟和支付标记导致的错误无法处理。
相关攻略
热门攻略
游戏排行
emoji合成器
死宅天使冷狐版
tentacle closet手游下载
tentacle locker
打屁股3
蜀渝牌乐汇
周五夜放克错误化模组
王者荣耀不联网无需登录单机版
死宅天使和甜蜜之家安卓直装
mudrockclicker
相关游戏
推荐专区
更多+IT世界网 www.hnce.org 版权所有 豫ICP备10007855号-1
IT世界网游戏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来自于网络及其他公共渠道,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