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描查看手机站

裁员风暴席卷科技圈 新旧科技公司面临不可避免的变革阵痛

来源:互联网/编辑:IT世界网/时间:2021-12-15

在手机上看

扫一扫进入手机端

  年关将至,裁员讨债成为商界热议的话题。这个时候,裁员的不仅仅是煤炭、机械、造纸等传统行业。而且IT厂商裁员的消息也越来越糟糕。发展了十几年的互联网公司也未能幸免。

  颇为关键的是,今年科技界的实力竞争趋于白热化。自2012年优酷土豆合并以来,近两年并购潮达到高潮,今年以8月滴滴优步合并为标志,这一趋势仍在继续。裁员之后往往是并购。以滴滴优步的合并为例。最近其裁员的消息不仅限于此,滴滴愤怒地批评,然后又宣布裁员,滴滴再次制造谣言.就像两股力量在不断对抗法律,事件变得扑朔迷离。

  合并裁员只是科技界裁员的诱因之一。从外界来看,前几天风起云涌的乐视10%裁员,是在战略转型和业务调整的表象下,针对资金链危机,最直接的过冬省钱措施。此外,战略转型和业务调整确实是部分企业裁员的主要诱因,而末位淘汰制则是另一种存在多年的“变相裁员”方式。

  近日,一家科技公司裁员的消息正在流传。除了滴滴和乐视,还包括58城、芬香销售、汽车之家、中兴、TCL等。对此,他们几个人向《经济观察报》反映,裁员是谣言,从来都不是真的。

  无论如何,裁员的消息还是传进了人们的耳朵里,就像冬天的寒风透过门窗的缝隙钻进了屋内。

  裁员风波

  工业的发展是周期性的。此时的科技领域,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新生代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处于“深刻变革之痛”。

  裁员是市场疲软和企业过冬的征兆。如今,科技股的泡沫正在缩小。行业内,应收账款上升、死亡率上升、破产企业数量增多,都预示着未来光明面的蛋糕不断缩小下,新模式、新业态不断诞生,寡头垄断趋势凸显。

  一些新生代互联网公司也饱受寒冬之苦。作为科技领域的“showstopper”,赶上了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列车,四年前,它孵化出软硬一体的生态模式。现在,为了12周年,乐视刚刚从“中国好同学”那里拿到一笔钱,用来扑灭“资金链断裂”的谣言,随后在11月29日,媒体指出将在年底前裁员10%,乐视官方的回应是“从底层正常淘汰”。最后一个淘汰系统是百年企业GE Jack。韦尔奇的“2 7 1”管理理念在2010年中国互联网公司中流行,华为是中国第一家采用这一理念的公司。在这种模式下,最糟糕的10%员工将失去工作。这也是一种批评较少的裁员模式。然而,就在乐视近日回应的第二天,11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文明确表示,以“末位淘汰制”或“竞争性聘用”的形式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是违法的。

  无独有偶,与乐视一样,新兴产业网车领域也在尝试通过并购进入降低竞争、精简成本、提高效率的渠道。然而,减少竞争和精简成本似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效率是否提高却因裁员而受到批评。

  旅游领域的领头羊滴滴与优步中国合并三四个月,外界传出其裁员消息。自从去年快速合并以来,裁员的消息已经传了三四次。根据最新消息,其裁员主要涉及快递业务的线下团队。目前,已经废除或正在废除的人有数百人。传闻整个裁员计划的目标是1000人。对此,滴滴官方对经济观察报表示,裁员是无稽之谈,目前滴滴正在北京上地扩建新办公楼。

  最近,大概4000名优步司机可能被淘汰的消息也出来了,滴滴出行官方的回应是,在滴滴和优步司机的整合中,筛选出了一些素质较差的司机,整体不超过4000名。一位滴滴司机告诉经济观察报,他曾经是优步司机。他的个人经历是,滴滴和优步合并后,快车里没有滴滴和优步司机的区别。他可以拉迪迪或者优步。然而,随着新的网上购车政策的出台,很多滴滴司机开始“黑车”或转行。

  在互联网初创企业中,作为一家成立仅5年的移动办公平台,独特的商业模式在过去一年也吸引了三轮融资。去年D轮融资规模1亿美元,应该还是圈2 B第一,到目前为止,公司已经融资6轮。与此同时,公司走上了快速扩张的道路。从2014年底到去年8月,员工人数从200人激增到近1000人,占据了大楼的三层。然而,一年后的今天,这样一家公司,与乐视、滴滴一起,陷入了裁员风波。

  最新消息是,裁员人数在50%左右,采取N+1补偿措施。该公司部分否认了这一消息。公司给《经济观察报》的官方回复是7月份公司裁员,但幅度不到50%。今年7月,创始人罗旭在媒体见面会上透露,公司将改变内部架构和组织,增加产品领域的人员匹配。

  与新一代互联网企业相比,一批传统互联网和IT企业的业务调整和战略转型更为迫切,变革的阵痛更为惨烈,裁员的传闻更加白热化。

  真实与虚妄

  两年前,2014年,拿并购数量来说;a以全球科技公司的交易为例,同比增速为55%,为2000年以来最高,而中国的表现更为抢眼,以并购的增速;a电子信息领域的交易量高达367%。那一年也是过去十年全球科技公司IPO融资最好的一年。同年,JD.COM合并了易迅物流部门。

  仅仅两年后,在中国,BAT缩减了社会招聘规模,联想裁员的消息不断。不仅平台和软件服务领域的58个城市,JD.COM、360、汽车之家,硬件领域的中兴和TCL都陷入了裁员风波。

  汽车之家今年7月遭遇高层集体换血。4月份,澳洲电信投放了47.7%的股份卖给平安信托,然后公司CEO秦致的财团迅速抛出私有化计划,经过一番博弈后,汽车之家仍遭易主,近日的裁员传闻里,汽车之家将对电商、二手车以及呼叫中心(含技术)等板块进行裁员,其相关负责人听到其裁员的传闻后,只对经济观察报称,自己并未听闻公司有裁员计划。

  一位曾在近期到汽车之家应聘的业内资深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说,汽车之家原来的高层都纷纷离开,而企业不少员工,不太适应新高管的管理模式,也纷纷离开,人员流失比较严重。

  与滴滴先后合并快的及优步中国类似,成立11年的58同城,于去年4月份合并赶集网,合并后很快传出大规模裁员的消息,如今在合并不到两年后,再传出58同城将裁员30%的消息。58同城对经济观察报称,这一消息不属实,目前58同城无人员调整计划,且仍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多位优秀人才,校园招聘也正在进行中。

  58同城的业绩并不乐观,出现了财务亏损,公司今年三季度财报显示,截止9月30日,净亏损为2990万美元,且在二季度完成了一轮“架构升级”。

  电商巨头、世界500强之一的京东,也在裁员传闻之列,传闻称京东金融将裁员30%左右,涉及公司研发、设计、运营、商务等板块,并以n+2的方式给予补偿,对此,公司公关处对经济观察报称,这是造谣,京东金融称并未裁员,并在不断满足业务发展需要,持续招聘、引进金融科技相关人才。根据京东今年的三季度报告,京东金融已被计划重组,京东集团将出让所持的全部股份,为未来在中国区服务获得政府许可。而财报数据显示,京东整体业绩依然可观,三季度净收入同比增长38%.

  360对旗下游戏将裁员30%的消息回应称,绝对不属实,公司目前还在招聘新人进入。

  变革中的科技业

  大型并购之后,往往伴随着裁员。1998年的电信业,在当时一年就发生了1720亿美元的收购兼并。彼时经历多年快速扩张的IT领域,市场蛋糕不再为投机者大幅馈赠,大浪淘沙,竞争加剧,也在不断挤出泡沫,企业纷纷以裁员等方式来断臂自救。

  如今,智能手机领域竞争激烈程度达白热化,市场蛋糕由高增长时代进入微增时代,加之市场趋于集中的双重作用。据IDC数据,2012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13亿部,比2011年提升了135.0%,而2015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4.34亿部,同比仅增长2.5%,其预测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仍将保持个位数较低增长,而全球手机市场今年Q1、Q2分别只增长了零点几个百分点。

  近日传出TCL中国区裁员消息称,将裁员100人左右,并将北京营销总部移至深圳。TCL对经济观察报称,由于国内手机市场品牌趋于集中,可预见2017年TCL通讯中国区所将面临的市场环境将更加激烈。为应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持续优化组织架构、有效控制成本,公司决定针对TCL通讯中国区的业务、组织和人员实施战略性调整,并将中国区营销中心由北京迁移至深圳,以全面提升运营效率。

  TCL官方回应说,整改后的中国区将以更加精简、高效的团队阵容,积蓄能量,以求在未来更好地实现业务上的突破。

  类似的是,中兴也在手机领域遭裁员传闻,传闻中的幅度达40%.早前从中兴移动独立出来的努比亚手机,其高管对经济观察报称,努比亚绝对没裁员。中兴官方对经济观察报回复则是,有人事调整,但绝对没有裁员。

  实际上,自去年开始,西方IT巨头就陷入一波波裁员事件的漩涡。最新裁员厂商是美国市场销量最大运动相机制造商GoPro,该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净亏损1亿美元,12月1日的消息称,该公司开启新一轮裁员,并且现任总裁托尼。贝茨(Tony Bates)也将在年底离开公司。

  此前,全球领先科技企业思科公司8月17日宣布计划裁员5500人,英特尔公司 (Intel)4月宣布裁员1.2万员工,今年1月,戴尔公司(Dell Inc)宣布已裁员1万员工,消息称,在其以670亿美元收购数据存储公司EMC(EMC Corp),创下业界最高并购案之后,戴尔公司可能还会进一步裁员。美国就业咨询公司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的研究显示,截至今年8月,美国的科技公司已裁员6.3万人。美国“环球股票研究公司”(Global Equities Research)分析师崔普。乔德利(Trip Chowdhry)预测,今年,科技领域的裁员人数将达到37万人。

  乔德利说:“高科技产业正经历一次深刻变革,变革的阵痛还会持续”。

IT世界网 www.hnce.org 版权所有 豫ICP备10007855号-1

IT世界网游戏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来自于网络及其他公共渠道,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